开通费:免,年费:2000手续费:VISA:5%,Mastercard:6%,JCB:5% ***金:10%,180天滚动返还 结算周期和费用:T+20结算 (上传单号),提现费25元每笔 拒付费用:拒付3%以内无费用,3%以上部分,每笔25美金 GBPP费用:无GBPP罚款,支付公司承担 君悦信付—国内***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支持Visa,Mastercard,Jcb等国际***网上在线支付。 TEL:0755-25184399 QQ: 3029125698   www(dot)junyuexinfu(dot)com 加Q免费咨询 信用证根本上是用来解决远程贸易的交易双方互信的问题:银货无法在同一时点两讫。但我在这五年的进出口生涯中,我一直搞不明白一件事:为什么国内贸易没有类似信用证的东西。国内贸易也有相当多的远程交易互信问题。% e$ O3 D5 o, J. s1 G4 H9 Z 在国际贸易这样远程贸易中,银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第三方支付”,银行就是第三方:交易双方由于互信问题需要拉来第三方来做信用担保。电子商务也是远程贸易,奇怪的是,第三方支付崛起。在今天的消费者网购行为中,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都比直接用银行手段热门得多。第三方支付崛起后,甚至从它的基础上诞生出了所谓网络银行,对传统银行构成了巨大的竞争威胁。可以这么说,银行近乎于对消费网购业务的不闻不问,是今天这个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S- K" `" G- t, A4 F* L" y9 E& P& ^ 但银行为什么不做?它有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的悠久历史,但对国内贸易(大多数网购还是个国内贸易)一向袖手旁观。这让我非常好奇。 9 l! t5 O' y5 l# c, ?; i7 j& P$ N 再来一个东西:***(注意了,不是信用证),这个东西本身不是钱,只是基于个人账号体系上的一个支付手段。有趣的事是:***不是银行发明的。7 m/ M" q: ~4 p& u 按照刘戈在《改变美国的时刻》一书中的说法是,49年一个美国商人吃饭时忘了带钱包,窘迫过后发起了一个“晚餐俱乐部”,推出了***的鼻祖:大莱卡。7 C. f: ^! w2 G% o- \$ n 大莱卡很有些今天的第三方支付的影子,只不过是线下的。大莱卡到1960年发展到了125万用户。不过银行也很快行动起来,大莱卡发行后的第二年也就是51年,银行推出了自己的***。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让***生意变得好起来。主要的原因是:银行受限于当时的政策,只能做本地经营。 2 _3 K9 `# R7 Z( t2 m 真正意义上将大莱卡这种第三方给击败的是:银行的协议组织。由于银行受限于本地经营,不得不进行跨行合作(消费上这种情景很正常:本地人拿着本地卡要在外地消费)。维萨卡组织诞生,随后,万事达卡组织也出现了。这两个***组织跨越了政策限制,加上银行本身金融体系的支撑,大莱卡迅速成了老派美国人才会玩的东西。 ; \0 E. p' u; b( K( T$ e 回到今天的第三方支付崛起上来。不得不说,银行过去的业务实在太舒服了(国内外其实都是),他们没有像他们的先辈那样有什么地域限制,在互联网上,他们也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客户一定会用自己的交易手段来完成网络购物。等到第三方支付工具发展到连货币基金都开始做的时候,余额宝的强大,已经使得银行不可能将其剿灭,只能在那里辞不达意战战兢兢地大谈互联网思维了。 6 {3 I# z+ k: M: S0 M 历史有时候是会重复的,但它不是100%的重复。***的***枪是第三方打响的,但日子被拘泥于螺蛳壳里过的银行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突破政策限制的新方式被创造了出来。今天的第三方支付工具依然是第三方打响的,可惜日子本来就还算不错的银行把互联网时代的这个机会变成了自己巨大的挑战。至于文头所提及的信用证,第三方支付会不会取代它?/ |$ x. ^* E8 \6 c/ s" o 不要说没有可能。
------------------ ...
|